远去的校车

涪陵哪里有定制西装的-涪陵哪里有定制西装的地方

这学期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学,在路上总能碰见一辆不知道哪个学校的校车与我们同行一小段,估计是新开的,以前并没有见过。这车的样子有点像房车,黄黄的颜色就跟常在美国片里能看见的那种一样,车后窗玻璃上还写着几个大字“当指示牌伸出时注意停车”,记得美国片里面那校车也是有个大大的红色标牌,上面写着STOP。只是咱这种校车没有美国片里面的那么宽大,看起来也没有那么虎实。

配备这种仿美式校车的多半是那些私立学校,你上学掏的钱多,自然就给相应的服务。至于公立的中小学有没有配备校车的不太清楚,反正我是没听说过。现在天朝小学、初中的学生除却少部分能力强悍的可以自己上学外,就要么是家长开车打车护送,要么是住得临近的组团拼车上学,搞得家长孩子都很幸苦。

这让我想起其实在我读小学、中学时就是有校车的,家长根本不操心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坐的这种校车不是学校,而是各单位自己开的。但我觉得凡是按“双规”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接送学生的上下学为目的班车,也都可以称之为校车吧。这种形式的所谓校车,要是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显然有些夸张,不过也确实曾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很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与特色,现在估计在朝鲜还能这样干吧。

大概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由于改革春风吹满地,神州处处样样新,人们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也不知是谁先起的头,反正涪陵城里渐渐就兴起了各单位用自己的车来接送本单位的孩子上下学之风。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商品房一说,职工的住房基本都由各单位自建,所以大家上班办公、居家生活都在一院之内集中,而涪陵城又不大,主要的几所中小学通过一条路线差不多就能串联,统一接送起来倒是比较方便。

在开通校车以前,涪陵城里没有像样的市内公交车,地形所限也无法骑车,我们都是步行上学。冬天的早上天亮得晚,黑漆漆的路上最早出现的人群就是要上学的中小学生们,大家各自背着书包在橙黄幽暗的路灯下默默的快速穿行,很少有人说话,四下一片寂静,只有鞋底蹭着地面发出的嚓嚓声。那时候大街上每个路灯或是电线杆子靠近顶部的地方还统一挂着个广播音箱,每天早上第一个节目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高悬半空的音箱里先是传出一阵噼噼啪啪的电流声,然后轻快的音乐流淌出来,在大街上和各个角落弥漫飘荡,唤醒这座寂静的小城。我们就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伴着这充满希望的乐曲声疾步奔向学校。嗯,回想起来,这PMM(这也敏感次!)的歌声的确是从小听到大的啊。

我家所在的涪陵科委职工人数不多,加上下属的科技情报所,院子里从高中到小学上学的孩子拢共也就十多个。自从别的单位陆续开始用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科委感觉自己不能落后,也开始筹划琢磨这事儿。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但是当时科委的车辆条件有限,我记得只有一辆苏联产的蓝灰色伏尔加牌轿车,一辆北京212吉普车,另外就是一辆涂着墨绿颜色大脑袋的北京130小卡车。轿车和吉普装这么多孩子不现实,怎么办呢,那干脆就用卡车送吧。这真是个大胆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代精神!

那辆北京130的驾驶楼是两排座,加上司机大概最多能坐六、七个人,剩下的孩子咋办?就通过爬上后面本是用来拉货的开敞车箱,车厢里面两侧的围栏下有两排木质的硬座可以坐。要是坐满了,便只有站着。这当然是个很危险的办法,那时也只有公审宣判大会后载着罪犯游街的卡车上才能看见这么多人在车厢上面站着。只不过他们是被五花大绑着,还有武警战士从背后给“搀扶”着,而我们则是独自凭栏,把脸临风。车一开,胸前烂了尾的红领巾就被风吹起,横扫着脖颈,弄得一阵痒痒。

想象中的危险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有一回,一位比我们大一些,长得挺漂亮但总是一副严肃表情的高中**姐,在攀爬后车厢刚爬到一半的时候车就猛然启动了……这位**姐一失手,“啊哟哟!”一声惊叫后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站在车厢上的人看到后赶紧使劲拍打前面驾驶楼的铁皮把车叫停,大家下车查看伤情。还好那时的人普遍皮实耐用,也还好没摔着危险的后脑勺,看起来摔了也就摔了,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跌在地上擦破了她那漂亮的黑色健美裤,受了些皮肉伤。大家赶紧把只能靠单腿支撑身体蹦跳着前进的**姐搀扶着送到驾驶楼里就座,护送回家。从那之后这位**姐几乎就再也没来坐过车。**姐后来还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之后又嫁韩国去了,但这一跤估计也是她所无法忘记的回忆。

大概也因此,那俩北京130货车闯祸没多久,单位就买了一辆新车来当校车。这是一辆20座左右的华西牌小客车,车身修长,刷着白底蓝色横条纹的漆。车前脸中间的标志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枚竖着的金色银杏叶,底部叶柄的两侧是两个字母H、X。挡风玻璃的下方位置有两个小的繁体汉字“华西”。这辆车基本陪伴了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的整个学生阶段。对我来讲,它真算得是劳苦功高的老伙计。当然,同样应该感谢的还有一直帮我们开车的司机师傅——何司机。这车买来第一年暑假时还带着单位的孩子们一起去长江下游的鬼城丰都游玩过。那一趟的旅途不近,县道公路颠簸不平,我那时又总爱晕车,一时没忍住,吐得稀里哗啦,肚子里的东西呈扇面形放射状全喷在了车身外崭新的漆面上,异常醒目。还好,回程的时候坐的是船,就松快多了,没有遭二茬罪。

虽然城里每个单位的位置不一样,但因为城市小,主要的学校就那么几个,所以这些校车停靠的站点都基本差不太多。科委的校车从单位出发后沿途要停靠六个站。

第一站是高笋塘,位置其实就在科委下面一点点,但是因为山城3D地形的原因,车子开出去后需要绕一个U字型的路线才能抵达那里。这不算是一个固定的站点,主要是接一些在科委外面住的子女,招手即停;

过了高笋塘后是一路的下坡到第二站:易家坝,附近的学校主要是涪九中和十四中。在从九中转学到五中前,我在这里上下了一年;

易家坝之后再是一路下坡到第三站:南门山,在这里下车的主要是城六校的孩子,这个车站基本就在学校门口,很是方便,我们校车司机的孩子就在这里上学;

从南门山到第四站酱园厂是一段平路,酱园厂上下的主要是城七校的孩子,也包括读小学时的我。我在这里下车后要爬一段几乎垂直的之字形坡梯,然后穿过一个幽深隐蔽的巷子,再爬一个坡度稍缓的66级台阶才能到学校;

酱园厂之后继续是一段平路到第五站:蔡家坡,这里是十五中的地盘。蔡家坡就如其名,是一个巨大的斜坡公路,沿斜坡一直下到底就是第六站,也是校车的终点站:涪陵五中。我的整个中学阶段基本就在这个站上下车。

早上,校车发车的地点在科委办公楼底楼的车库门口。那车库就在我家楼后面,只隔了一个不大的坝子,我家在四楼,从后阳台的窗户能清楚的看见那里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有新鲜感,我们早早的就去车库门口等着单位的校车司机 ——长着灯般明亮大眼睛和鹰勾鼻子的何司机——来拉开车库的卷帘门。

消瘦的何司机爱穿一身浅灰色的西装外套,腿很细长,但走起路来好像总是踱着鸭步,身体往两边轻微摇摆。他那串银色的车钥匙挂在腰后的皮带上面,闪闪发光,叮当作响。冬天有雾的时候,人还在雾里看不清,我们就已听见了他取钥匙的声音。对了,我那时一直觉得何司机伸手向后快速掀起西装的衣角,从腰间取钥匙的动作非常潇洒,和香港警匪片里阿sir们掏枪的动作没有两样。

车门一开,我们就迅速上车抢占各自的固定座位,我的固定座位是在最后一排靠左边窗户的那个地方。我选择坐在那里并不是不怕颠,只是因为我小学时喜欢的那个从新疆回来,梳着麻花辫,说一口普通话还会弹奏电子琴的美丽女孩的固定位置在倒数第二排,也就是我座位的前面。记得在《阿甘正传》里,珍妮大声对阿甘喊的是“RUN!”,而我的小女神留给我记忆的画面则是把手伸出车窗笑着对我夸张地比划“GUN!”,也就是竖起中指。哈哈。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预先知道属于你的那块是什么味道的。不过要是早早地晓得,也就索然无味了吧。

念到初一的时候,坐我前面的那个美丽女孩儿随父母离开涪陵去了省城成都。于是便没有了去抢固定座儿的动力。我有时候就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那里视野很好,还可以看何司机如何开车,研究他如何挂档摘挡,看他两只穿着笔挺裤子的大长腿是如何倒腾离合油门还有刹车的。何司机也经常扔过来一块暗红色的抹布,让我帮他擦去前挡风玻璃上的水汽——在冬天,这是我常干也极愿干的活儿,我总觉得这样的操作一定显得自己很成熟、懂事、潇洒。

后来,坐校车的兴奋感逐渐消失,我就不再那么积极的早早去车库门口等着,经常是听到何司机拉开车库卷帘门时发出的哗啦啦的声响之后才从家里出发——估计我的拖延症大概就是那时候培养的,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如果动作快,我就能在校车离开科委大门之前截住它。即使晚了一步截不住,也没有关系,我可以下到高笋塘站去等它。就像前面说的,这个站其实离得不远,只是因为地形坡度的关系,汽车需要沿着公路走一个U字型的大弯才能抵达,但人是可以从坡上的步道直接跑下去的。体育老师诚不欺我,两点之间,真的是直线最近,因为哪怕车子跑得比我快,但一般我都到了,那车还远着呢。

在车上,从高中到小学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除了坐在前面研究司机如何开车,大家一般就是看看街景或是做些无聊的事情。我做过比较无聊的事是小学快毕业时偶遇春夏之际的国内小气候,虽然几乎完全不明白原委,但是也赶着想方设法要凑凑热闹。我们很多同学一起依样画葫芦,在学校的时候用图画本剪裁了很多长方形小纸条,然后写些当年流行的字句就算制作完毕,最后做完装了满满一兜——记得那时连教室窗户上都被我们贴满了这样的纸片,远看就像北方过春节时在窗户上挂的吊钱儿。奇怪的是好像老师也并没有为此大发雷霆——然后中午放学回家坐车时,我就把这些纸片从车窗一路向外抛洒……现在想想,这么干除了严重破坏环境卫生不说,不明白的人看到从车里一路像雪片般飞扬而出的纸片也许还以为这是辆灵车呢——完全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呀。这一段可能交待得有些不清不楚,让人发蒙,但现在而今眼目下好像也只能如此,就这样吧。

涪陵城虽小,但是开校车的单位并不少,加上时间集中,所以在最重要的车站——涪五中,也就是我的中学门口,上下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校车扎堆的情况。一时间各式校车像车展一样,五花八门,大大小小都有,非常热闹。它们一辆接一辆从高高的蔡家坡上开下来,到坡底这里按各自“双规”好的地方接上路边等待的学生们,然后绕过五中门口的那个小小的街心转盘,又从来时路爬上蔡家坡踏上归程。

这些车除了科委的以外还有教育学院的、农机校的、海陵厂的、烟厂的、工行的、农行的、医院的、劳动局的、环保局的、电子研究所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各个单位不一样的境况:最漂亮最高级的当属工商银行的那辆崭新白底红条的加长加高的大客,车型高大威猛,轮毂锃亮,气势非凡,坐在上面的同学居高临下,傲视众生,仿似坐在移动的钱柜上。这种感觉当然是我们的华西牌小客车所没有的。同时也有一些比较老旧的车,比如教育学院和海陵厂的校车,虽然也是大客,但破旧不堪,连外面的铁皮都锈破了,从五中爬上蔡家坡要嘶吼着费了牛劲外加屁股后面冒N股黑烟才上得去。也有的单位人太少,用的就是小车,比如劳动局的校车好像就是一台黑色的捷达。说起劳动局这车,我又想起一事儿:我初中的英语老师姜老师是劳动局长的夫人,有一次中午下课晚了赶不上回去的车,姜老师热情邀请我坐她们的车,姜老师人比较胖,那车又太小,同一排还坐了几个劳动局的同学,于是就挤得不得了,那回可真是把我给挤坏了,旁边坐的是姜老师,我也不好意思使劲往外挤,就在那儿憋着。这一路我算是真切的体验了一把人们常说的那些被做成罐头的沙丁鱼们的感受,至今难忘。

车子在学校接人的时候一般不会等人,都是人等车,车来了人上完就开走,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个同学因为啥事儿会不来坐。嗯,其实最通常的缘由只是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时老师善意的说了一句:“那么我多讲两分钟哈……”。这样的后果就是下课后就算你拼命跑到车站,往往也只能气喘吁吁的张着嘴,眼巴巴地看着车子远去的背影无情地消失在蔡家坡上。我的学校在山脚下的长江边上,而我家则在快要到山顶的城市边缘,要走回去等于就要向上爬山穿过整个城区,不能坐车的话,走起来可就费劲了。这时我往往就有一种被大部队遗弃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如果不想走着回去,倒是可以想办法去蹭别的单位来的时间比较晚的车。当然,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循环车”的私营小面包车可以坐。这种车因为是绕着圈儿跑固定线路,因而得名。车的颜色也类似北方的“面的”,黄桑桑的,收费是一人两元,无论坐到哪儿都是两块钱。这种车里面通常还备有几个脏兮兮的小马扎或是塑料凳,以便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间来横七竖八的多坐几个人。这小面包坐满了估计能塞下十来个学生。满员之后,售票员同志往往就只能张开双臂抓扶着前后的椅子,弯着腰把头撑着车顶子,把后背和屁股紧贴在滑拉车门的窗户上,就那样张开双臂半蹲半站的努力保持平衡,头歪向一边,像蜘蛛人,又像受难的基督。

至于能否蹭上外单位的校车,主要还是看司机师傅们的脸色。有些司机就很严格,比方工商银行的那个司机,他有着老鹰一般敏锐的眼睛,外单位的学生一律不许上,想耍小聪明蒙混过关的连门都没有。然而有些师傅就比较豁达,你只要不事声张低调的上车,他也就像猫头鹰那样睁只眼闭只眼假装没看见,或者有本来就坐那车的同学带你去蹭车时给他说一声,你打个招呼他也就点头默认了。我那时候蹭得比较多的是农机校的车,因为我要好的哥们就坐这车,他能带我上去,然后坐到高笋塘站下就行。

后来工商银行的校车换了司机,放松了监控,我也去蹭过几回。车里人很多,拥挤不堪,所以也没有体会出什么高级的感觉来,而且他们这车还没有高笋塘站,需要坐到比我们高一个山头的终点站然后再走下来,很是麻烦。呵呵,这真是有点白吃馒头嫌面黑,白给蹭车还嫌路远的意思。人嘛,总是不知足。

这种形式的校车存在的时间正是我小学到高中这个阶段,到后来商品房发展起来,大家分散居住,这种校车也就消失不见。由此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在我正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一直存在着。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由所谓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而且可能也只是在涪陵这样不大不小的城市——太大太小的城市受客观条件限制估计也很难开行——短暂的存在过一些年,之后这样的校车就慢慢远去,连同那些被我抛洒的纸片变成了新长征路边被遗忘的风景,gone with the wind。但有时候想想,这种兼而有之的中间状态不也是很好的么?

娃哈哈老板励志创业史_老板有没有娃哈哈哈

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成功一定要付出自己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成功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求真务实,勤俭节约。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娃哈哈老板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娃哈哈老板励志创业史篇一

品牌故事:娃哈哈的品牌故事之中国首富宗庆后

宗庆后,娃哈哈的创始人。20年间,他筑起一个饮料王国。如今,当年的?小不点儿?已成长为拥有资产55亿元、在全国19个省市建有5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70亿元的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巨人。?娃哈哈?品牌驰骋全国。

关于娃哈哈在中国的普及率,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在长白山天池、阿尔泰山山麓、海南岛丛林、青藏高原这些中国的天南海北,我们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20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这种?恰巧?却绝非巧合,事实上,娃哈哈产品已几乎覆盖中国的每一个乡镇。这个从校办企业起家的企业,如今在神州大地上的影响力决不容任何人小觑。

2010年宗庆后荣登胡润全球百富榜内地榜首。2012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以105亿美金位列第78名,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也是唯一一个上榜的中国大陆富豪。2012年10月12日,《福布斯》发布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重新登上首富的宝座。2013年2月28日,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宗庆后以820亿元第三次登内地首富。2013华人十大富豪出炉宗庆后列第8。2013年5月6日,《新财富》杂志发布?2013 新财富500富人榜?,娃哈哈集团宗庆后以700亿元财富成为2013年首富。2015年以103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18名。

80后励志网前面分享过的那篇《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详细讲述了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我们再来简要回顾一下:

宗庆后出生于杭州,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身为长子的他主动来到条件艰苦的舟山盐场接受锻炼。一年后,又辗转到了绍兴茶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在艰辛而单调的日子中悄然流逝。1979年,在小学当教师的母亲退休后,宗庆后顶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杭州。由于文化程度太低当不了教师,他被安排在一所小学里当校工。直到1987年的一天,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一张小小的委任状陡然改变一切。是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当他戴着草帽、蹬着平板车走街串巷,叫卖棒冰、文具的时侯,当他为了发煤炉子需要的爆花,和隔壁同在教育局下面的兄弟单位吵架的情形,还想不到自己10年后会成为一个左右中国饮料市场格局的人。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靠着确切的效果,靠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小小的?儿童营养口服液?能成功?宗庆后回忆创业史时说:?娃哈哈做营养液的时候,全国有38家企业生产营养液,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点,就是儿童营养液。?那个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追着喂食的情景几乎日复一日地在每个家庭上演。?因此?,宗庆后说,?我选择了?促进儿童食欲?作为进入点。?而当时,其他营养液生产企业没有一家注意这个即将浮出水面的巨大商机,给娃哈哈留出了极大的市场空当。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家长们在为孩子不愿吃饭而愁眉不展时,仍然会想起?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在营养液市场,娃哈哈虽然没有能够全面称霸,但却几乎吃掉了儿童这个消费断层。

在宗庆后与娃哈哈声名大噪之后,曾有人问,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他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说,?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至少这15年艰苦生活的磨炼,磨炼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同时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娃哈哈老板励志创业史篇二

创业不管成功或失败,都会会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笔。不会等到自己终老的时候回头来看,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很平淡,下面我们来看看宗庆后的娃哈哈创业史。

宗庆后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 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借 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 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娃哈哈成立25年,其产品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童装等共十大类150多个品种。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

25年来,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超过60%。提起2012年,宗庆后由衷地舒了一口气,?1?9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上缴税金47亿元,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做到(营业收入)700亿元。年初的时候,也曾为今年的经营情况捏了一把汗,毕竟大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但是现 在,我们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中国内地首富?的简单生活

宗总不拘小节,也不怎么在意个人形象,有时候显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娃哈哈的一名行政人员向记者爆料,一次,友人极力邀请宗庆后去参加一个时 尚类活动,盛情难却,宗庆后只好前往。?全场的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宗总穿着夹克衫,还是旧的,和当时的氛围极不协调,可他自己根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 妥。?

和?首富?的头衔比起来,宗庆后的生活谈不上?品质?。平常,他总是穿一件普通的夹克衫,一双有点旧的布鞋,有些是最便宜的大路货,但他认为这很好,?几十元的衣服穿在身上,人家都会以为是几千元的,我干吗花那个钱?宗庆后调侃道。

穿衣服随便,吃饭也很简单,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最爱咸菜腐乳,身体照样健健康康。如果不出差,宗庆后的一日三餐几乎都在公司食堂解决。

杭州这些年变化很大,西湖变得越来越美,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充满江南韵味。早年走街串巷送汽水的宗庆后,自以为闭着眼睛也走不丢,但最终 他发现,杭州变得自己已经不认识了。?其实,不是杭州变化快,是他总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出去四处转转。?女儿宗馥莉总是劝父亲多出去走走,但宗庆后只要 一出门,基本就是奔机场。

有一次,电视台录制节目,专门把他拖到了西湖边喝茶。节目录完了,他大发感慨:?在这座城市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原来坐在这里喝茶这么舒服。?下属 建议,干脆在西湖边租个地方办公得了,累了可以坐湖边喝喝茶,看看景。?那就光顾着喝茶观景了,看过的文件转头就得忘了。?宗庆后立刻否决了这个提议。

坚守实业?阵地?

25年,娃哈哈的总资产增长了57万倍。集团旗下的娃哈哈系列产品,销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在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双重影响下,宗庆后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宗庆后给出的答案是:一切源于我们的?专注?。?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25年来,我们的信念从未动摇,快速积累财富的虚拟经济我们视而不见,一心一意做产品、搞实业,一心一意为中国老百姓提供最实惠的必需品,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宗庆后可谓创造了一个很难复制的模式。宗庆后曾说:?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一个强势的***,都是?大权独揽?。? 所以,一直以来,娃哈哈的?专制?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由各个部长负责。

但这并没有妨碍娃哈哈员工的忠诚度,因为宗庆后虽然?专制?,却是个有情有义之人,25年来,他从未辞退过一个员工,一年中甚至有一半时间和员工奋战在一线。

一方面高高在上,一方面又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宗庆后深谙?中国式领导?的精髓。

宗庆后强势的另一面,则体现在娃哈哈对渠道的控制上,这也是宗庆后管理经销商的成功之道。

娃哈哈拥有遍布全国的近5万个经销商,如何管理好这个至关重要的终端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娃哈哈成败的关键。宗庆后的解决之道是创立了?联销体?,即 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6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的销售终端营销网,与经销商结成利益同盟体,变一家企业在市场上与人竞争为几 千家企业合力一起与人竞争。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种种迹象表明?实体经济回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声音。而我们娃哈哈,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实业,为最基层、最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 宗庆后说。

 娃哈哈老板励志创业史篇三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2007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宗庆后年龄:64岁创业时间:1987年组建校办企业经营部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社会评价

时刻不忘替老百姓说话网易新闻?。

他被称作营销大师、管理大师,被称作离市场最近的企业家。腾讯财经?

他从不隐藏他的厌恶、愤懑和内心的强悍。他是冒险狂、投机家、乐天派、大戏的主角和孤独者。他熟悉一个旧世界的种种规则,并且善于利用它的种种弱点,并依此抗拒一个XD新世界的到来。即使历经劫难,他也始终是个异数,永远是那样地充满表现欲、果断、能适应变化,并让对手胆寒。腾讯财经?

他那被西方媒体冠以市场网络?编织大师?的?联销体?模式,将几千个一级经销商、上万个二级批发商和销售终端串联起来,牢牢盘踞着中国广大城乡市场,且在此一役中无一倒戈。所有这些,都似乎验证着一句话:中国的企业都是有比较强势的领导才会成功,因为中国人比外国人难管。

从某种角度来说,宗庆后其实只是个用斗争捍卫自己利益的普通人。他代表了那些在无数动荡中生存下来、努力适应变化的一群中国人。腾讯财经?

他被称作营销大师、管理大师,被称作离市场最近的企业家。他给了人们太多的想象,却又让人不知所措。他,就是宗庆后。

挖财董事长李治国口述实录:这是我历过最深重的劫

终于熬过来了。终于可以和P2P彻底告别,说再见。

这一劫,“挖财”团队从1400多人打到300余人,跌至谷底了。

从1999年离开郑州,投奔阿里巴巴开始计算,我创业20余载,这是我经历的最深最重的一“劫”。

P2P,曾经红得发紫的的创业赛道,2017年底开始演变为创业的炼狱。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投资者血本无归。

P2P,这个曾经被大力鼓励的商业模式,到了它被彻底否定和清算的最后关头。

整个行业出生的时候都没有“身份证”,现在遭遇“一刀切”。浙江没有一个公司例外,全部清退。

有的公司爆雷了,老板跑路,企业倒闭;有的公司被立案,公司内外人心惶惶。

我们始终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6月8日,“挖财”提前完成了P2P业务清退,出借款本息已经还到了出借人账户。

走到这里,我可以说,我们终于走出了创业的幽暗山谷。

可以坐下来喘口气,可以抬头看看天色。

也可以和老朋友见见面,聊聊天。你们林总约我坐下来聊聊,好好整理一下创业20年来的经历、故事和教训。

就从参加阿里巴巴那一天开始说起吧。

1999年,我在《中国经营报》上看到了一篇马云的专访,心中油然而生“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这时的阿里并没显得多么高大上,马云只是想把阿里巴巴做成一个网上集市,有需求的人都可以来开店,做生意。

心血来潮,我给阿里客服写了一封一万字的长信,大谈自己对外贸电子商务的想法,还提了不少建议。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这之前,我在河南郑州和一位志趣相投的老乡,他写代码,我做网页,在一位女老板的投资下,搭建了一个B2B网站“中华商贸港”,有点像贸易类的阿里巴巴。

给阿里巴巴的信寄出没多久,我就收到了蒋芳(现任阿里合伙人)的回信。信很长,我提的每一条建议,她都一一作答,我又惊讶又感动。

好感立刻转化为行动。我点开了阿里巴巴首页的招聘广告。跳出来一句话:

“If not you, who?

If not now, when?”

(此时此刻,非你莫属)

它一下戳中了我的心。

1999年10月,22岁的我一个人提着巨大的绿帆布旅行包,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杭州。

我从火车城站下车,天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滴飘落在脸上,有点凉。空气中有潮湿的泥土气味,混着草木的清香。

坐上11路双层公交车,我找了个靠窗的座位。车越往西开,马路两旁的高楼就越少。我在文一西路古墩路口下车,来到一个小区的大门口。

“湖畔花园”四个金色大字跃入我的眼帘。站在小区门口往里张望,只见一幢幢精致的小楼,掩藏在密密的绿荫中。

我投的岗位是网站策划,心里挺没底的,想试一试,实在不行再试试编辑,总之要加入这家公司。

面试我的有三个人:拿着本子特认真问问题的孙彤宇(后来任淘宝网总裁),上来就一口流利英文的雷文超,亲切到毫无距离感的彭蕾。

彭蕾问我,你后不后悔来这样的阿里巴巴?我不懂她的意思。

她说,很多人听公司地点在小区里,就不敢来。女孩子来面试都带着男朋友。

我说:“很高档啊,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小区。”后来钱江晚报采访彭蕾,写了篇文章叫“这个土八路招对了”。

噢,还有一个人印象特别深刻,我在一楼客厅等待的时候,走过路过许多人,就谢世煌过来打招呼,一点不把我当外人,问长问短,是个自来熟。

12月16日,我正式成为阿里巴巴的员工,工号46。我是阿里第一个从外省招聘的员工。

这是一家很不一样的公司。

推开房门,你会看见屋子里,大家穿着很休闲随意,但每个人的脸都紧盯着电脑屏幕,很专注。

早上9点上班。晚上六点,大家一起吃个晚餐回来再继续干,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没人抱怨。

每个夜晚,我都呆在电脑前,埋头工作或自己学东西。这里的氛围让人有用不完的力气,一心只想去拼。

晚上,大伙儿围着一张大圆桌吃饭,有说有笑的。吃完饭就一起玩 游戏 。工作日,小区里空空荡荡,就剩阿里这伙人了。

我比较内向,看着一帮干活那么起劲的同事,饭后还能一起玩之前听都没听过的思辨 游戏 ,我感觉就像在做梦。

网球场,乒乓球桌,棋盘,全归我们。我打乒乓球还可以,很多同事都是在球桌上熟络起来的。

湖畔花园的日子,真是梦幻。三五十个人全情投入,去拼一个共同的事业,向着一个共同的梦想。这就是创业最极致的境界了,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

开始时,我负责网站的策划和设计,岗位职责像现在的产品经理。以前自己做,脑子里的想法都是随意画出来,在纸上涂涂写写,比划着跟技术员交流。到阿里后,行不通了。

我们有位考过微软认证师的女工程师,我的需求基本与她对接。每次去提需求,都被骂回来,让我重新按格式修改。次数多了,我很怕去找她,一想到要提需求,就头皮发麻。

但不得不去啊,只能自己克服,学着别人以前的文档写,一遍遍修改,后来还买了本《软件需求》自学。我挺感谢这位女工程师的,没有她的严格要求,我只会原地踏步,无法突破。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阿里开始要求做收入。

“中国供应商”打头阵,一家企业收2-3万的费用。我觉得这个业务可以更加模版化,同时降低价格。

于是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我是产品经理,吴泳铭是技术主管,做付费会员的项目,后来起名叫“诚信通”。

“诚信通”刚上线时,我们天真地以为会爆单,结果运营下来,一天没几单。上线第一个月,有几十万收入,我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能养活团队了。

我根本没站在马云的角度去思考,整个公司几百人都指着“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盈利,这点收入远远不够。

2004年,我们开始尝试电话销售,这个法子在互联网公司最早也是阿里用起来的,简直是王牌。

印象很深,传真机就像印钞机一样,汇款单哗哗哗往外打,一张接一张。很快,“诚信通”的收入破亿了。

我们从天天憋在会议室里吵架,到可以出去包个酒店开开战略会议了。

可是我内心越来越纠结……

2004年4月的一天清晨,我有心事,很早醒来,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上网,收到马云通过“雅虎通”发来的消息。全公司只有他在线。

马云刚到美国。聊了几句后,我鼓足勇气,打下一行字:“马总,我想离开阿里去创业。”

“你今年多大了?”马云问我。

“27。”我回答。

“你年龄还没到,在阿里再锻炼两年,再出去创业。我马上要参加一个论坛,我们回去再说。”马云说完,下线了。

这次,我没听马云的。

第二天一早,我正式提出辞职。入职四年半,阿里的“五年陈”金戒指没拿着。

辞职创业的想法在我脑中盘旋已久,一股越来越强的感受在心里涌动:如果不迈出这步,未来一定会后悔。

自从背井离乡来到杭州,我最大的困扰一直是住房问题。开始,我临时找了个地方过渡。三个月后搬到古荡新村,拉了两个同事一起住,租金每月900元。

租房是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你站在小区门口,看着一栋栋高楼,但不知道哪一户在出租。房东找不到房客,房客不知道房东在哪里。如果通过中介,费用又十分高昂。

一番分析之后,我发现,租房的买卖双方都存在客观的数量级,阿里巴巴模式在这个细分领域也能成立。

当年的阿里巴巴只有B2B业务,淘宝网还只是个雏形。在整个市场中,生活服务领域几乎无人踏足。

生活服务领域还有一两年的窗口期,我要笨鸟先飞,抢占先机。离开阿里,我做了一个叫“易赁网”的BBS。

有一次和朋友吃完饭,我们一致觉得餐厅服务和菜品质量都差,心想能有个网站可以发发牢骚、评价评价就好了。

“口碑网”的名字,源于一次朋友聚餐,一桌十来个人七嘴八舌讨论某款产品的“口碑”。突然灵光一闪,“口碑”这个名字不错啊。

没吃完饭,我便骑着自行车飞奔回家,打开电脑查询“koubei.com”的域名是否被注册。幸好,它和我的缘分够足。

2004年6月,我在古荡湾新村租下一个十几平方的小房子。怀揣着在阿里四年多省吃俭用挣下的8万块钱,正经开始创业。我将4万放入公司用作运营,剩下的4万用作生活费。

但投入像无底洞,很快,钱烧得差不多了——钱远比我想象的不经用。不过我还是打算至少坚持两年,两年一般能看到一定的结果。

我尝试找VC融资。投资人认为生活服务投入巨大,短期看不到收益,纷纷表示不看好。

找了好几个投资人,都没有下文。我有些沮丧,走了一圈,发现大家并不知道“李治国”是谁。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好,一从阿里离职就有一堆VC冲上门来。

苦熬了两年。转机来自马云夫人张英。她刚离开阿里,找我聊了聊,又过了一年以后,她以个人名义投资200万元人民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雅虎中国。不久,马云找到我,问我口碑网日后的打算:“你是想让口碑独立上市呢,还是回到阿里一起干针对To C的事?”

我意识到生活服务是长期的事业,在马云第二次到湖畔花园见到我时,我确定了要接受阿里投资,并长期坚持到底的想法。

2006年10月26日,出于对于To C板块的布局,阿里巴巴先后两轮以1500万美元的出资额,正式战略投资口碑网。

可是雅虎中国并未出现骄人成绩。经过多次改版,无论搜索引擎,还是综合门户,排名都未进行业前三甲。

阿里巴巴开始重新审视雅虎中国的未来走向,提出了雅虎和口碑合并的构想。

雅虎是“上半身”,有视野,有品牌,有流量;而口碑网负责“下半身”,懂生活服务,有执行力。

作为阿里的老员工,我没有多想便答应合并,我觉得自己应该站在集团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回想起来,那时的人生就像在跑高速公路,快速飞驰着,还来不及想,就已经开过去了。走到跟前一看,才发现旁边的出口是去上海的,走上了一条未知道路。

这时,口碑网注册用户数已达千万,居分类信息行业第一。其中黄页仅次于大众点评网,日UV已经达到220万。但这与雅虎中国每天1亿的PV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站在阿里的角度看,合并或许是最好的结果。2008年6月,雅虎中国与口碑网正式整合成“雅虎口碑”。

为了把流量导向口碑网,雅虎中国首页为口碑网开辟了新入口,口碑网分类信息的类目全部放到雅虎首页。

但事与愿违,这一整合只为口碑网带来100万的日PV,相当于口碑网当时2000万PV的5%流量。用户有自己的需求,他们的想法跟我们的预设并不一致。

之后,“雅虎口碑”连换数任总裁,每个人对分类信息和黄页的认识都不同,每个领导都跃跃欲试,“雅虎口碑”经历着整合的痛苦。

2008年初我把口碑交给阿里时,阿里投给我们的1500万美元,还有1000万美元趴在账上。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公司走向正规化后,每个岗位都要可以被替换。但这个理论不适用于创业公司,不适用于创新业务。

事后,我常常反思口碑网的原因。

我的失误在于,尽管马云乐意倾听下属意见,但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努力争取过口碑网的自主权,这让口碑的命运变得过于被动。

我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创始人要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负责,带着它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次开会,马云碰到我,拍了拍我的肩膀,只说了两个字:“放开。”

是啊,放开。放下过去,往前看。

2009年,我离开一手创办的口碑网,参与筹建阿里云计算公司,并担任数据平台部和服务运营部资深总监。

在阿里云一年多,我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技术研发并非我的特长。

2010年9月,我离开阿里云。之后,我开启了天使投资生涯。一两年后我和朋友一起创立了专注互联网早期投资的“阿米巴资本”。

我想帮助更多创业者。创业是踩着凳子比身高,VC就是凳子。一个行业一旦有VC进入,这个行业就会被资本推动。你无法回避融资。

我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契机,先后投资了小奥 游戏 、挖财、快的打车、蘑菇街、脸谱换换、二维火、花瓣网、 美食 行、园田居、麦苗 科技 、博卡、时空电动 汽车 、福地创业园等20多个项目,再后来还有有赞、同盾、涂鸦等等。

从估值看,其中最成功的项目是“快的”打车、“有赞”、“蘑菇街”、同盾、涂鸦等。

“快的”打车和“滴滴”合并,合并后估值有五六百亿美金,成为中国成长性最好的创业企业之一。

2016年初,“蘑菇街”和“美丽说”合并,合并后估值逼近30亿美金。现在“有赞”上市部分估值也有近300亿港币了(只收购了51%部分资产)。

2008年我拉了几个老阿里人一起学车,其中包括口碑时期的创业伙伴和她的老公赵晓炜。

在驾校练车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四五个人时常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认为移动互联网要起来了。

有一次,我聊起自己买过的一个记账小应用,29块钱,在智能手机上用。我觉得有戏:“这个方向怎么样?”

赵晓炜也很兴奋:“我认可这个方向。”原来,早在2000年他就在PC端自己做了一个记账系统,给自己和老婆用。

我说:“记账这件事,从来没有人做好过。你在电脑上做过一个,能不能把它搬到手机上?你要是做,我就投资。”

这个叫“挖财”的记账App创业项目就这样开始了,我投了30万。

头三个月,赵晓炜是唯一全职员工,花名“元宝”。三个月后,公司有了四个人。与阿里一样,挖财最早的工作地点是湖畔花园。

挖财是我持续投资的项目,到2013年,我共投了一千多万人民币。可是对挖财来说,这点钱远远不够。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拜访投资机构。

我认可挖财的理由,是老百姓的钱需要管理。可是,其他投资人并不看好这支团队,因为三位创始人都出自传统软件公司,没有互联网创业经验。

在2010年苹果推出iPhone 4前后,智能手机还处在普及阶段,挖财的下载量也多是自然流量。与美国记账用户有报税等刚性需求不同,中国用户更多是尝个新鲜。

反映在数据上,月初都是用户下载记账的高峰期,而每年都会有老用户放弃记账,选择离开。挖财的下载量虽然已达4000万,但月活用户只有数百万。

面对投资人的问题,我不断地这样解释:中国有13亿人,只要有1%记账就会有1300万用户。

IDG资本合伙人李丰说,“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来了。

李丰曾主导对宜信的投资,宜信成立时间较久,很早就开始布局线下业务,为那些无法享受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用户,提供借贷服务。

我也意识到,中国还有很多人借不到钱,也不会理财,可以为挖财的这些用户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

为了给挖财注入金融基因,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阿米巴资本投资过的“信策数据”——一家围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2013年10月,挖财对外宣布收购信策数据,信策创始人顾晨炜出任挖财总裁。

李丰投资挖财的一个前提是:你李治国必须进来。否则,他感觉投资风险有些大。

要不要从投资人的身份转回创业者?那个瞬间,我是犹豫的。对我,这是一次艰难的决择。

理性的声音是继续把投资做好,那时候我已经投到了蘑菇街、快的打车等项目,我知道阿米巴的回报一定会很好。

但我也知道,挖财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当初做记账也是我的主意,我需要帮助团队抓住这次转瞬即逝的机会。至于投资,把挖财做大了,还可以继续做。

2014年2月,我正式出任挖财CEO,花名“海贝”——中国最古老的货币。

当人们津津乐道阿里上市后多少人一夜暴富时,我正处在与投资人的紧张接洽中。

两个月后,我们拿到了宽带资本和中金等多家投资方的5000万美元B轮融资,加上此前的A、A+两轮,累计融资金额超过8000万美元。

我有20年互联网从业经验,顾晨炜有近20年金融业从业经验……西装革履的金融界人士和草根互联网创业者的合并,比预想的要顺利一些。

合并之后的挖财成立了新公司,分为上海金融事业部和杭州移动互联网事业部。上海的团队每周都会来杭州开会,大家都很能吃苦,很讲究执行力。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 探索 出一条成功的经营模式,帮助公司走上良性、高速发展的轨道,同时找到一位接替我的CEO,然后回来好好做投资。

谁知道互联网金融,有一天会天崩地裂……

能不能有个平台帮大众管钱?我的这个想法在2013年率先被余额宝实现了。

眼看余额宝火了,我们迅速组成“理财”业务团队,推出类似的货币基金产品。2013年11月18日首届“18理财日”前后,我们将销量做到了10亿元。

理财业务发展之快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到2014年8月,理财成交突破100亿元。

随着用户日益增多,挖财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账。我们要做老百姓的全方位资产管家。

挖财同时在向更专业的资产管理方向过渡,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P2P。

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主要模式,在2014年得到了爆炸式发展,成为银行体系外差异化融资服务的典型。

P2P的本质是透明,用户知道我买的是什么,资产状况如何。真正的P2P使数据更加透明,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但是到了2017年底,P2P行业风云突变:不规范理财平台频频爆雷、平台无法兑付、老板跑路……

牵头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专项整治,开始行业整顿,刚开始是压降规模,再后来,是全面清退。

银行一年不做业务,都要倒闭,更何况没有牌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家各想各的辙。

有的公司还“心存侥幸”,想着自己也许挺到最后,就是拿到牌照“转正”的那一个幸运儿;有的公司则已经陷入深坑中,不断恶性循环。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非常突然,也给挖财网业务和公司运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挖财,整个行业,都陷入了泥潭,进退两难。

每天在公司都能听到员工们讨论P2P,讨论这家公司,这个行业的未来。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停止投放广告,像一个危险的信号。大家都感觉到了风声鹤唳。优秀的人才开始流失,回到“大厂”谋生;也有些求稳的员工进入“休 养生 息”的状态。

从创业到现在,我第一次遇到这种困境:跑着跑着,创业赛道关闭了,投身的整个行业被否定、清算。

这么多员工要生活,来自股东们的压力,随时有人举着旗子来逼你马上兑付……

有家同行知名公司,被立案了,一群警察冲进公司。我们有同事去看了,回来说,那场面看得人背后发凉,只有“心凉”和“绝望”。

到了2019年冬天,疫情开始肆虐。

P2P的业务已经全面停止,清退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高管们已减薪30%-40%。退掉了好几层办公楼,原本1400人的挖财,只剩300多人。

疫情愈演愈烈,团队伙伴们无法正常复工,有的在老家网络不畅,有的没有带电脑。

能复工的技术部同事们连夜加班,做出一套手机端也能使用的“清收系统”。

我们连续开了几天电话会议,讨论解决方案,清退工作不能停,一旦停下来,慢下来,后果……将无法预估。

压抑和焦虑的气氛萦绕不散,大冬天的,有的同事甚至躲在车里参与会议,不敢让家人知道公司的“坏消息”。

疫情震荡了经济,不还钱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中华商贸港”开始,算上诚信通、口碑网、阿里云、阿米巴资本,挖财网是我的第六次创业。

过去五次创业,我都取得了“从0到1”的成功。

这次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劫”,我告诉自己,必须沉下心来,迎难而上……

暂时地离开,哪怕歇口气也不可以。创业,你是司机,在驾驶车;投资人是副驾驶,帮你看着路。投资人累了,想去马尔代夫度假,是可以的;创业者不能。

带领团队走出困境,走向胜利,这是创业激情的升格。

早在2016年,我们就将公司使命确定为“智慧财富、人人可享”,这对公司的发展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挖财公司的绩效文化是WPS(Wacai Performance System),我们力求每一条业务线都能安全稳定运行,做好成本和风控管理。

我们开发了挖财“智能清收系统”。它后来被西湖区政府看中,用于服务其他P2P平台的资产回收工作,逾期资产回收率提升了将近10倍。

七年来,挖财一共兑付了近30亿元的利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选择首先保障用户的利益,兑付出借人本息。

2020年6月8日,是挖财网 历史 性的时刻,我们提前兑付了出借人的本息。

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历劫结束。

历劫之后,是重生。

我希望变坏事为好事,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继续前行。这样才对得起最后留下来的团队,和股东们的支持,以及政府的信任。

未来,挖财将兵分几路,由几个身经百战的主管带大家继续再创业,寻找突破。这么难都过来了,还怕什么呢?

我在学习A股市场。

彼得林奇说,投资就找你生活中接触的公司。我看到家里厨房的恒顺醋业和海天酱油,就各买了一点,上周看回报是102%和106%。可惜家里没吃涪陵榨菜的习惯,错过了。

我还买了宁波银行,回报80%多,他们的白领贷做得不错。还有平安银行,马明哲是传统金融系统里最有创新和互联网感觉的。

结合对金融的深刻体验和教训,我还想看看基金能不能卖得起来。

从低谷里爬出来,我将带着更加敬畏的心去尝试。

下半年,我要遍访中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们,也准备开展“投资教育”的新业务。财富管理是长久的事,不在一朝一夕。

有时,我仍会想起刚加入阿里,在湖畔花园那段梦幻般的日子:

客厅里的旧地毯,斑驳的粉色墙纸,一用力就能拉开的破玻璃门,我们整天提心吊胆怕电脑丢了。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没有条条框框,好的创意七嘴八舌碰撞几下就有了,想到的点子立马能落地。

一群人,有激情、很专注的干一件事,天天月月年年如此,多好啊。

老婆一直问我:“你这样的创业状态要保持到什么时候?”

做口碑网的时候我就答应她:再做五年,就休息。现在,大儿子已经12岁,小儿子5岁,我还是没能停下来。

陪家人去青海甘肃旅行,我被高反、感冒和腰疼折磨得痛苦不堪,躺在车后座,一路翻看着约翰·伯格的《坚守》。这本书陪着我走完了阳关、敦煌。

我一直记得作者在书里说:

“坚持前行……战胜逆境和对手,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我们崛起。”

-END-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是丰富

而极细致的。她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

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张爱铃这种对服饰的敏感贯

穿在小说创作审美和存在哲学中。 “生命是一袭华

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用服饰对生命作了

这样的隐喻或诠释。

张爱玲对衣服的敏感和妥帖表述的天赋,说明

她是一个喜爱表现、也擅长表现的女子。她论起颜

色、服饰、公寓、街景、影戏这些女人气十足的话

题,皆津津有味。巴黎的时装、伦敦的礼服与长袍

马褂混杂相陈,而她经常的穿着则是色泽淡雅的丝

质碎花旗袍,自己设计时装,穿上自己制作的艺术品

款款过市;也许是明朝的袍,配着时兴的欧式小帽,

在现在可以看到的她当年的照片中,你可以不费力

的找到各种各样的姿态,英式的、法式的?6?8?6?8。她独

特的审美注视至今都令人惊奇。从《更衣记》中,

清清楚楚的介绍满青乃至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

程,到《童言无忌》的《穿》中道出自己对“穿”

的理想,对“穿”的诠释, “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

看武打,欣赏那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

玉色裤管里露出玫瑰紫里子?6?8?6?8” “再没心肝的女

子,提起去年那件锦缎长袍,还是含情脉脉的”。

内衣于女人也‘是一样,不只是对身材的呵护与保

养,那些娇嫩的颜色,动人的款式,总像一只手在

伸向你,把你的心搅得乱乱的。把内衣穿得细致而

妥贴的女子是值得去爱的,纷繁的生活总有许多不

如意的地方,但是在心中保留一份浪漫情致的女子

却可以永葆青春”, “我既不是美女,义没有什么

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的注意?”

文字的聪慧孕育了她直觉的敏感,她将自己的

“活色生香”与传统的东方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不

流俗,不噱头,既有感性的叛逆,又有希望被用一种

“挑剔”的优雅,雕塑出一个个性十足,引领潮流的

张爱玲,展现着她的叛逆、优雅、落寞与欢容。

什么是所谓女性品质?作为男人的西

美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献身日常要

求,更关注纯粹个人的生活。” 人的生命

本质上是一个献身的过程,女人的献身不

像男人那样指向某种纯粹客观的东西或抽

象性的观念, 而总是指向生命的具体

性—— “一种时间性的、似乎一点一滴的

东西”。女人的生命直觉就在生命本身当

下的流动中,而不是像男性的生命直觉那

样置身这种流动之外。西美尔对男性品质

下了这样的判词: 男性追求的不是生命整

体,而是生命的栽体,不是灵魂本身,而

是灵魂的功能,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

的方式— — 结论是:女人比男人更接近存

在:从人的纯粹性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是

人。“女人与男人因而是完全不同的。就自

己是女人这一点对女人来说, 比起自己是

男人这一点对男人来说,更具本质性”。

张爱玲对服装的喜欢和丰富而极细致描述来自

她女性特质下的女性视角,她不是从社会地位上,

而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上去说明,文字一寸一

寸都是女性的感觉。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 “衣裳常常显示人品,”

又有一句: “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

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麦克卢汉在他的代

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服装一章中阐述

道:作为从古到今的26种媒介之一,服装以最直

观的方式传达着关于一个人的所处的时代,他所属

的民族,以及他的性别、社会地位、财产、教养等

等的信息。

张爱玲将各种色彩斑斓、款式多变的服饰展

示,对于服饰她在乎的应该是服饰的本体特性,它

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

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这使她的小说绚丽

多姿,风味迥异,也正是这点为她作品中运用人物

服饰,在修饰人物,充当人类遮羞布的同时,又赋

予新的生命,新的用途。

(一)展示身份、渲染氛围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一篇《更衣记》不仅追溯

了旗袍的演变,更赋予其时代变迁、心理变异的脉

动。她相信当人无力改变大时代的动荡时,只能缜

密地去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各人住在各人的衣

服里,各自打理。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振保无意撞见烟鹂在浴

室: “她提着裤子,弯着腰,正要站起身,头发从

脸上直披下来,已经换了白地小花的睡衣,短衫搂

的高高的,一半压在颌下,睡裤臃肿的堆在脚面

上,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污秽的画

面让人不由生出厌恶之感,尴尬的气氛在她与振保

之间急剧的升腾,她与裁缝的那段大家心知肚明的

尴尬,更是讽刺的有力的爆炸开来。夫妻间的欺

骗、肮脏、虚伪在那一瞬间被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而始作俑者不是别人,却正是这个单调无味的女

人。她的出场便笼罩着笼统的白,而后来连这少女

的白也变成了妇人的呆板、僵硬和空洞, “床前明

月光”变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

又如王娇蕊。穿“一套睡衣,是南洋华侨家常

穿的纱笼布制的袄裤,那纱笼布上印的花,黑压压

的也不知是龙蛇还是草木,牵丝攀藤,乌金里面绽

出绿”复杂的印花,滋长了娇蕊和振保之间暖昧不明

的气氛,印证了娇蕊对振保全新的、异于对待其他所

有男人的牵丝攀藤的用心的感情,这是犹如海底捞

针水蒸气一般的用肉眼所看不清的和无法明白的、:

《金锁记》曹七巧用黄金的斧无情的劈砍儿女

的幸福,对童世舫大摆鸿门宴之时,她的服饰便透

露了一种骇人的气氛。“她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段

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封建遗留的“青灰团

龙宫织段袍”与现代文明产物红色热水袋处于同一

平面,无疑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强烈的不调和的对

比在空气中弥漫出紧张、骚动、不安的气氛。生活

的空气因孟烟鹂而凝滞、苍白,又因曹七巧而慌

乱、紧张。

从服饰以及最初形态出现在人类生活中之时,

到后来出现的锦帽貂裘,布衣之别,服饰总是理所当

然的承担了一种功用:表明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

在张的小说中,服饰依然承担起这种职责和义务,为

小说中的服饰文化体系夯实了坚实的地基。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说“难得碰见像你这样

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省亲之夜,单凭跳舞就搅

了七妹宝络的局。那天,她穿的是“床架上挂着她脱

下来的月白蝉翼纱旗袍。他一歪身坐在地上?6?8?6?8”,

“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无论是穿什么,都是逼

上粱山,被置于一个哪里” “有点不对” 的戏台

上。拿白流苏陪同七**去相亲时穿的月白蝉翼纱

旗袍而言,月白色透露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明晰,蝉

翼纱的面料流泻出的是内心的轻松感,她已无所谓

家人的职责和嘲讽,她有的是得胜后的从容和冷

静。轻灵的飞纱中飘逸的是她对范柳原的若有似无

的飘渺的情感,是一种连她自己也不理解的神秘莫

测、飘忽游移的心思。

人们为了渲染某种气氛,通常运用大量的色块

或通过环境描写等手段,却很少象张爱玲一样借助

服饰渲染一些特殊的氛围。

(二)刻画人物性格、心理

典型人物是优秀小说的感性底子,而不同的作

家打磨人物也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张塑

造人物的独特趋向和细致手笔尤其不容忽视。她在

小说中塑造人物、完善人物性格使,以服饰现性

格,虽有信手拈来之态,然兴味深远,蕴涵丰富,

各色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穿,流连于服饰五

彩斑斓的流光中,演绎着他们平凡的生活。

从古时的训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到今天的时装业的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人们知道

了依时、依地、依情来配置适合的服饰,而张爱玲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在他的小说中向我们展示

了一种丰富的服饰心理。

在曹七巧这个特殊女性身上,服饰心理描写更

为精妙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只看见发结上

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挚动

着,发 的心里扎着一小截粉红丝线的火阎里。那

风凉针上的钻石,正像七巧的心中凝固的泪珠,那

一小截粉红丝线无疑是她作为一个正常内心对人性

之爱热情的追求,冰冷的钻石闪闪挚动的光,是一

个悲哀女性辛酸的泪光。于是,她在不幸的生活中

将希望都寄托在小叔子姜季泽的身上。在她寡居后

听姜季泽来访时,特地系上一条玄色铁线纱裙”。

这一细节中包藏着的是他的期待和冲动。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 “她(艾许太太)是

高高的,驼驼的,穿的也是相当考究的花洋纱,却剪

的拖一片、挂一片,有点象老叫花子,小鸡蛋壳青呢

帽上插着双飞燕翅,珠头帽针,帽子底下镶着一圈灰

色的鬈发,非常像假发,眼珠也像是淡蓝瓷的假眼

珠。”如此的奇装异服,不过是她想极力的证明自己

不同于中国人的身份,维护她那个家庭的“尊

严”,然而,她这种过度夸张的装束却反而使服饰辩

白变的可笑,自暴追求英国身份的虚荣心。

写骄蕊“穿着暗紫蓝乔其纱旗袍,隐隐露出胸

口挂着的一颗冷燕的金鸡心” “一动也不动像一颗

蓝宝石,只让梦幻的灯光在宝石深处引起波动的光

和影”。暗紫蓝的旗袍庄重中有忧郁、冰冷中含诱

惑.乔其纱则以其飘逸的质地道出了女性柔美的本

质,透过这种带朦胧感的面料,人们可以窥见她内

心的飘忽虚浮的情感世界。而那颗冰冷的“金鸡

心”是静静地骄傲的散发着她高贵和不容忽视的

“冰美人” 的魅力。

《封锁》中“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

窄窄的花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质朴的味道。她

携着一把百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

样,惟恐唤起公众的注意。”这是吕宗桢在电车上

见到的吴翠远。蓝和白,肃静的色彩,让人感觉到

天使般的纯洁。确实,在家里,她是个好女儿,在

赵琴玉: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人物口 153

学校是个好学生。大学毕业在母校担任英文助教,

然而,也正是这天使的颜色使她的思想停留在书本

上,使她在安详的挑战中不自觉的倾向与幻想,他

的服饰和她的思想是再切合不过了。

《等》中的童太太“薄薄的黑发梳了个,年青

的时候想必是端丽的圆脸,现在胖了,显得脓包,

全仗脑后的“一点红” 的红宝簪子,两耳绿豆大的

翡翠耳坠,与嘴里的两颗金牙,把她的一个人四面

支柱起来,有了着落”。红金绿玉将“灰呢村衫袍

的端庄、稳重感一扫而尽,乘下的是她爆发户的虚

荣,掩饰着他被弃的怨妇情怀,寒酸和荒凉以及她

骨子里的恶俗之气。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而形成不同的审

美情趣,导致他们在服饰上的品味迥异.因而往往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服饰中反观其地位乃至品位。

(三)暗示人物灵魂与命运

服饰是一种奇炫的东西,经人类几千奶奶的历

史长河淘洗并不断发展,服饰本体不仅是几千年的

文化沉淀,而且包含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趋于完善

的历程中对服饰的理解几服饰的人性化,因而,犹

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

服饰,人们也各执一词。

《红玫瑰和白玫瑰》里“她穿着一件异地长袍,

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粘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

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

个绿迹子。衣服似乎做的太小了,两边进开了一寸

半的裂缝,用绿缎子十字交叉一路绿了起来,露出

里面的深粉红的裙”。这是描写红玫瑰王娇蕊的一

段,过分刺H艮的绿红色调是红玫瑰的典型色彩,工

娇蕊是朵艳丽的交际花,后来成了王太太,已经是

别人的妻子,却仍与旧情人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关

系,并且还不断的挑逗佟振葆。她这种谙于男女周

旋的性格特征冲作者对其衣着的色彩描写中看出

来。作者通过把视觉、味觉、触觉糅合在一起,使

视觉效果达到了最佳,通过服饰的色彩就已经初步

展示了人物的灵魂。

《沉香屑 第一香炉》里的梁太太“一个娇小

格致的西装**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下垂下

绿色的面网,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

泪珠,暗的时候更像一粒清痣。那面网足有两三码

长,像围巾似的兜在肩上,飘飘浮浮。”梁太太的出

场,以黑色昭告天下,又像时髦,有似丧失的装扮以

及那欲坠未坠的泪珠。这一切都暗示了她本身的不

维普资讯 幸,在她的身上充满了在古来腐朽的文化,物欲,情

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十八春》曼潞,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

穿着件淡灰色的旧洋皮大衣”, “她在户内也围着

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

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

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有一种线装书

的暗蓝色封面。”“穿着一件苹果绿软长旗袍,倒有

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

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忽然现出这样一个

黑隐隐的手印,看上去却有一些恐怖的意味?6?8?6?8”

“曼潞瘦得整个的人都缩小了,但是衣服一层层得

穿得非常臃肿,倒反而显得胖大?6?8?6?8 ”从几个时段

的服饰,可以看到她的变化。

在《金》中张爱玲对七巧性格的塑造始于小说

的开始,即通过对服饰性格的打造人物轮廓, “她

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在门上——玻璃

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蝴蝶用牺牲自己

圆了一个美丽的梦,永远留下了当年的韶华;黄金的

枷锁将七巧牢牢扣住,把她抛在金钱的欲望中苦苦

挣扎,在肉体的欲望中迷惘。等到青春和自我迷失在

姜家的大宅后,她却依旧不知道能不能在上帝的伊

甸园中圆她那个飘洒着金色浮光而又凄怆的梦。此

外,对七巧的反复雕琢,除了完成其自身的服饰性格

化之外,还援引了他人的服饰加以补缀。如写她为长

安裹脚,重拾弃之已久的裹脚布,完全是由对一个男

人的温柔回忆而引起的神经质的突发兴致,是自私

而无情地对女儿健康身心的摧残,将女儿推人一个

充满陈腐之气的世界中。然而,可笑又可气的是,巨

大代价的付出却只为满足她自己极端的专横和变态

的私心。她的愿望不过是企图通过束缚长安的身体

来禁锢女儿年轻而美好的心灵和幸福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七巧的残酷和变态并非生而有

之,她的性格始终是变化着的,通过她的“翠玉、

镯子”可见一斑。年轻时翠玉镯子里的是一条滚圆

的手臂,有着青春的朝气,健康的活力,年老时,

翠玉镯子里的是一条干巴巴的裹着一层毫无弹性的

皮肤的手臂, “可以一直将镯子到腋下”,这是七

巧青春的消逝所伴随的生命力和人性的弱化,是饱

受煎熬的生命迷失自我、迷失本性后遗留的残渣,

是一个残酷破坏儿女幸福的自私、疯狂、变态的母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亲,是因一生算计和提防以至熬干血肉的干涸的幽

灵,是来自人间地狱的罪恶的魂灵。

张爱玲曾在《穿》中说张恨水“喜欢一个女人

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红绸旗

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在对王娇蕊服饰的

描写中便有这样的痕迹:“她穿着一件一地长袍.是

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6?8?6?8似乎

做的太小了,两边进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

交叉一路路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衬裙。”显

然,这是受了张恨水的影响。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

渗透力、感染力,蕴涵着活泼的、生命律动的意味,衍

射出“红玫瑰”的鲜辣、活泼的个性色彩,而分红色

的衬裙则犹如激情背后的温柔,体贴、细腻而妩媚,

是深锁于记忆中的一段粉红的回忆。

当然,服饰是一片施展个性的天地,不管是表

现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或表现人物的心情,心理还

是渲染气氛,张爱玲给我们留下了最终的还是那一

个个鲜活的人物,因为一篇小说常常是必须建立在

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的基础上的。在这,张既施展了

她的个性,也将这个性构建于小说的整体框架中,或

许着就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衰隋与服饰文化的原因之

一吧。张对服装的精益求精与精巧的文字之间多少

有些重叠。仿佛在构筑一座文字之塔的同时,也在为

自己变质一件衣裳,汇成了她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有评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

和思想经历都能映在画面上,仅此一点,他的人格

就会凹凸出来,而且清晰明朗,他的状态就是一种

精神。用衣服来演示女性的生命,展示的是各色人

物的百般滋味的平凡人生.就是张爱玲的一种生存

状态。因为她相信当人无力改变大时代的动荡时,

只能缜密地去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

服,我们各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